黑科技骨传导耳机,久戴不痛,解放你的双耳
1085
2019-08-08
997-1998这两年,摩托罗拉公司新任CEO克里斯·高尔文,正陶醉在一枚枚火箭升空的场景中,畅想着改造世界的美妙计划。
这两年间,摩托罗拉投资的美国铱星公司密集发射了数十颗卫星,与一年前发射的试验卫星一起,组成一张共计66颗卫星的低轨“星网”,计划使无线通信网络覆盖全世界的任意角落。
这项人类通信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构想,从1987年开始,便在克里斯·高尔文和他的父亲——摩托罗拉时任董事长罗伯特·高尔文的支持下开始筹划。[1]经过11年的漫长技术通关,耗资50亿美元的铱星公司终于在1998年11月1日宣告组网完毕,正式投入商业运营。
然而,仅仅15个月之后,这家吸引全世界眼球的公司便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中——高昂的终端使用成本、笨重的接收设备、无法在室内使用的致命硬伤,使得铱星公司在商业开拓的道路上几乎完全陷入泥泞。
2000年3月18日,背负40多亿美元债务的铱星公司,在纽约联邦法院宣布正式破产。
在铱星公司踏上“星辰大海”漫漫征途的这十年间,地面世界的变化远超人们预期。作为一项浩大的前沿科技工程,卫星通信需要在运载发射、精密制造、通信传输等漫长的技术链条上持续煎熬,而此时的地面通信技术,却在“摩尔定律”的驱使下,快速完成着一轮又一轮的迭代。
这场希望通过“太空技术”完成降维打击的通信革命,最终败给了发展更为稳健的地面通信技术。但是铱星的故事,并没有因此结束。
接手铱星公司的丹·科卢西,重新梳理了铱星公司的业务定位。将服务对象聚焦在更加靠谱的军方客户身上,凭借地面通信不可替代的全球覆盖优势,获得了五角大楼为期5年,每年3600万美金的巨额订单。紧接着,科卢西成功说服五角大楼动用其特别权力,补偿私人公司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所蒙受的损失。[2]
2001年的9·11事件,让铱星的价值重新得到展现,卫星电话为整个救援工作提供了关键的通信联系。9·11事件之后,铱星的总通话时长提高了25%,总计通话费用为9·11之前的4倍。
这家命运多舛的“星座”运营商,终于在国家力量的庇护下,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。 这是暨1984年美国《商业太空发射法案》颁布,允许民营企业涉足火箭发射业务以后,人类商业航天历史上的第二轮风口。美妙的故事催生了资本对商业航天的追捧,却又因为无法兑现市场的承诺,在巨大的资金无底洞中纷纷坠向深渊。
1997-1999这三年间,密集发射星座的除了铱星公司,还有全球星(Globalstar)和轨道通信卫星(Orbcomm)。但在接下来的三年里,三家公司又都纷纷走上戏剧性的大转折,先后申请破产保护。
经过一系列的破产重组和业务调整,三个星座最终绝地重生,实现了命运的逆转。他们不再醉心于向资本市场讲一个虚无缥缈的故事,而是踏踏实实专注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业务。
这次商业航天大败局过去二十年后,人类再一次嗅到了通信变革的味道,开启了新一轮星座布局的热潮。这场“造星运动”的规模远胜当年,除了铱星公司、全球星、轨道通信纷纷提出自己的第二代星座计划之外,还有一位外行的加入——埃隆·马斯克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